俠之道音樂創作秘辛 - 曲目介紹

※  踏歌起行、少年英俠、勢如白虹、日升清平.遺珠未收錄於上方之俠之道遊戲音樂選萃
※  勢如白虹.遺珠(重新混音版)與日升清平.遺珠為原聲帶限定曲目

俠隱初心

曲目需求

希望能藉由這首曲子,帶出《俠隱閣》的故事感——深山雲霧中的武學書院、年輕俠士的成長、夥伴的砥礪精進、承受挑戰之後的淬煉、尋得自己的俠道⋯⋯等。
使用情境

遊戲選單、重要劇情段落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笛子:劉士瑜 @ 思築音樂
電吉他:楊易修
鼓/打擊/貝斯編曲:蒙捷文
錄音:徐振程 @ 玉成戲院錄音室
混音:徐啟洋
作編曲__沛綾:
        這首是俠隱閣的主選單曲目,裡頭的遊戲主題會貫穿在其他重要曲目之中。因此,琢磨出一個洗腦又好聽、耐聽、符合俠隱閣定位、又適合做出變奏版本給其他曲目使用的主題是最讓人苦惱的地方了,創作時大概在腦裡面想過十多種旋律,實際打草稿的又大概有四種,反覆聆聽、給製作團隊確認後才挑出了這個主題,白頭髮大概也長了好幾根吧。
        在創作曲子的過程中,除了主旋律的煩惱外,基本上是看著這張場景圖一邊思考編曲安排的。想像著自己一路爬上學院的階梯,入閣成為弟子....鋼琴、古箏、笛聲、大提琴就像迎接入閣弟子的雲霧,電吉他的出現代表著學園感,接著在年輕俠士的成長道路上加入了爵士鼓,推進了更高一層的情緒,最後的收尾則保留了一些餘韻,意味著俠士的人生在畢業後才正開始。
笛子_士瑜:
       每條旋律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個性,在吹奏的時候會想要用音樂去把畫面形塑出來,盡量融入在劇情中。在俠隱初心裡,因為是故事正開始,在氣息的調整上會因應這樣的需求,讓遊戲主題在這一次呈現舒服、清亮的感覺,是一種邀請大家聆聽的態度。
鼓組貝斯編曲_捷文:
        這首主選單曲,就是要讓玩家想把它聽完而捨不得開始遊戲,我覺得這樣就對了。而這首曲子會定義整款遊戲的調性,節奏樂器上選用了中國大鼓和爵士鼓,畫面上我的想像是簡單、大氣而不失年輕感,以兩種層次的節奏去勾勒全曲的線條起伏。
混音_啟洋:
       選單曲對我來說偏向穩重、耐聽為主,因此處理上我希望鼓的聲音能夠低沉但不要過於侵略性,主旋律的笛子也盡量賦予柔和而堅定的音色,讓聽眾能夠有舒服的聽覺體驗,重複多次也不感到刺耳或厭煩。

進入主題時的和聲運用是四級、五級、六級,是日式歌曲常用的進行,但讓和聲性質有sus的聲響、不想太定位大小調。而同樣的遊戲主題,並不是每次都用同樣的行進,在不論是這首曲子裡,或者日升清平、蕩劍騰風的遊戲主題再現時,都可以發現不同的變化與感受喔。

日升清平

曲目需求

呈現白天校園的明朗與活潑感
使用情境

養成介面的白天時、其他白天校園的情境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笛子:劉士瑜 @ 思築音樂
二胡:巫劍英 @ 思築音樂
電吉他:楊易修
鼓/貝斯編曲:蒙捷文
錄音:徐振程 @ 玉成戲院錄音室
混音:徐啟洋
作編曲__沛綾:
        寫日升清平時,是已經可以看到養成介面圖了,因此能夠更貼合畫面意境。在樂曲的結構需求上,企劃說希望能夠有一段屬於養成的主旋律以及穿插遊戲主題的旋律,再回到養成主旋律裡,因此架構上是以此安排再做變化與延伸。當初遊戲主題的變奏很快就決定要如何執行,倒是養成旋律思考了一下,還好也算快,律動出來了什麼都挺順利的;接著跟著情緒即興出一些段落,莫名其妙就發現很契合,搬移了一些原本預設的橋以後流動變得很好,整首曲子做得算是迅速,成品也很喜歡。這首的創作過程以及後來每次自己聽到都十分愉悅,可能我本來就是個歡樂的人吧(笑)。製作中途有產出遺珠版,大家也可以聽聽看有什麼差別。
電吉他_易修:
       大致上是要讓電吉他聽起來是輕鬆不會過重的,音色做得稍微有些距離,但事實上還是讓明確的和弦音很密集包覆在兩側。錄完這首時還蠻擔心和夜間用接起來的樣子,幸好後來其實蠻順的。
鼓組貝斯編曲_捷文:
        養成曲在這款遊戲中應該會是玩家最常聽到的音樂,所以在節奏上力求簡單,不宜太過複雜以至於很快地造成聽覺疲乏,而且為了要能夠跟夜間版本簡單銜接,也不宜差距過大。日間曲直覺的以富含朝氣的方式去編排,是個會隨著音樂輕輕搖擺的曲子。
混音_啟洋:
       這首在笛子的處理上下了一些功夫,因為樂器的聲音偏尖,若放得很大聲便會有點不太舒服,因此必須尋找最理想的參數可以消除笛子高頻刺耳的聲音,但又不失去吹奏時的細微表情。

為了讓遊戲主題可以很輕鬆地融入本曲,段落上我們安排了很多連接功能的間奏段,讓人在律動上可以有些變化,但又能順順地聽完整曲。頻率分布上,基本上會讓主旋律的國樂器們與電吉他交錯:當有人的音比較高、比較顯現了,另一個人就低一點。整首的頻率分布跟情緒分布都趨向平均,為的就是讓大家在養成介面停留時可以平順地一路愉悅下去。

月映良宵

曲目需求

呈現夜晚校園的平靜與閒適感
使用情境

養成介面的夜晚時、泡澡聊天時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簫:劉士瑜 @ 思築音樂
二胡:巫劍英 @ 思築音樂
木吉他:楊易修
鼓/貝斯編曲:蒙捷文
錄音:徐振程 @ 玉成戲院錄音室
混音:徐啟洋
作編曲__沛綾:
        相信有玩遊戲的大家,應該很驚艷養成介面時隨著畫面轉換的日夜切換吧!這樣的想法要感謝河洛的企劃們,那既然要做平行切換,需求上便是要照著日升清平的結構,製作出月映良宵的氣氛了。
       氣氛轉換的編曲改變算是一開始在寫日升清平時就大致上想好的,一首笛子,另一首便用簫來回應;一首電吉他,另一首就用木吉他。除此之外,日間的活潑感要轉換成夜間的寧靜感時,音符上也不能再如此跳躍活潑,所以主旋律以及編曲的樂器上都走向比較長一點的音符。製作的時候其實並沒有辦法知道最後完成的切換會長怎樣,是有那麼一點害怕效果不夠好,所以當河洛傳回遊戲錄影畫面切換示意的時候,真的是超級驚艷與感動,整個團隊大家都超開心的!
木吉他_易修:
       在錄音室搭木吉他總是一個赤裸的過程,盡可能降低不必要的雜音,還不忘要維持某些「人味」的摩擦聲。這次和我以往的習慣很像,會把木吉他的旋律線分給左右兩邊組合起來,除了增加空間感,也是為了讓單調的分散和弦多一些活性。
簫_士瑜:
        簫的演奏其實門檻頗高,對演奏笛子的人來說,簫其實是另一件獨立樂器。簫的音色質地是霧面的,當然在音色變化間也能有不同光譜,能發出金屬的質地或是質樸的內壁摩擦聲等等,因為音色投射的想像,常用在比較傷感、悲淒的狀態或角色,或是自然界、竹林、夜晚、柔、內心思想等等面向。同時要兼顧演奏技術與畫面鋪陳,覺得蠻具挑戰。
二胡_劍英:
      與有序合作的系列配樂中,這是我個人最沈浸、喜歡的一首!音樂帶給我的畫面是有人倚坐在一棵枝葉飽滿的大樹下、望著清澈夜空和明月,而木吉他搭配簫則像是吹來了陣陣微涼、舒爽的風,當人望著望著慢慢掉入回憶漩渦,二胡便會緩緩牽起不同的情絲,彷彿將一點愁情、曖昧和未竟的遺憾也加入了原本這份輕盈之中。我想說的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如果忍不住在每次夜間養成時選擇約會行程,看來也不能全怪前來習武的玩家沒有定性了(笑),盡情的交友吧(誤)!

在把日間的活潑音符變成夜間版本時,其實要找的是原本音樂內容的骨幹,正確的和弦是必須,但是可以在延伸音的範疇做一點調動,那節奏的大重點也要保留,才能取捨出切換起來不會突兀的音樂。

銜枚探秘

曲目需求

玩家探索環境時,表現出隨時可能會有突發狀況與進入戰鬥的氛圍。
使用情境

副本探索時,場景可能在地窖、村子、野外等。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笛子:劉士瑜 @ 思築音樂
琵琶:余檣 @ 思築音樂
錄音:徐振程 @ 玉成戲院錄音室
混音:吳沛綾、徐啟洋
作編曲__沛綾:
        寫著這首作品時,我想像的是一個一邊探索,一邊又可以有點輕快踩踏感,一邊又能有一些危機暗示的音樂。由此在節奏上和樂器選擇上就和其他曲目挺不一樣的:節奏上,一方面也是自己玩心比較重,所以做了一個 3+5 的律動(不想再做大家熟悉的 4/4 拍或是三拍子了)。而在這個稍微特別一點的律動以外,還加入了一個 11/8 作為過渡之用,讓人更摸不著頭緒,可以更保有隨時可能發生危機的警覺。樂器選擇上,由短促的演奏特性為主,所以古箏、琵琶、弦樂的斷奏都是最主要的基底,而不只是短就好,他們的彈奏內容在橫向上還是保有線性的,讓人有種綿延不絕的感覺。 除此之外,由士瑜演奏的笛子,也是在該收的時候收,該奔放、加花點綴的時候放開,中間那段帶有西域感的嘹亮旋律實在讓人驚艷也著迷。有好的演奏者能夠討論、現場調整以及給予他們的個人想法,是再好也不過的一件事了。
3+5 的主要律動是交給弦樂的斷奏、古箏與琵琶的彈撥、主旋律笛子、笙的跳音來維持,但為了做出更有趣、更有刺激感的效果,一旁鼓組 Hihat(高帽鈸、踩擦)用開與關建構的節奏循環,有時會和主律動些許錯開。選擇細碎且位置擺至兩邊的 Hihat 作為節奏上的另一個律動層次,可以造成一點點刺激與迷幻,但又不會整個把人拉走的情況。

踏歌起行

曲目需求

呈現熱鬧、歡快的氣氛
使用情境

用於熱鬧情境如宴會、三俠村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笛子:劉士瑜 @ 思築音樂
錄音:殷陽 @ 木頭先生音樂工作室
混音:吳沛綾
作編曲__沛綾:
        這首踏歌而行創作起來十分順利,當時想像是在竹林裡、山坡上快樂地穿梭追逐的感覺,而旋律就隨著自己的想像畫面順順產生了。整首曲子的架構非常簡單,就是兩個段落,都是以歡快的基調為主,但第二段更為輕快熱鬧一些,拍子也比較碎,像是踏著小巧步伐的感覺。樂器上使用笛子、木吉他、古箏、中國打擊樂器的板梆、木魚等,除了笛子較為線條一些外,其他都是短促、點狀而富有彈性,創造出活潑的氣息。
一首曲子的不同段落之間,常會做一些對比來創造層次:這首曲子只有兩段,於是更需要有對比性。同樣在歡快的氣氛裡,第一段較為綿延、句子長一點,重拍也落在第一拍;第二段則節奏較為細碎,樂句短、樂句型態則再細分成兩種作為對比。段落設計外,編曲上也有個小巧思和大家分享:在第二段的背景中,琵琶和合成器彈撥類(Pluck)演奏相近內容,輪流出現且分別放置右、左聲道;不僅在古風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間做對比,也在聽覺上的時間與空間層面安排巧思,讓人體驗到兩者隔空對話的感覺。

緣花春曉

曲目需求

輕柔浪漫、深情款款
使用情境

七夕、告白、緣花台場景曲

作曲:楊易修
編曲:楊易修
笙:王維勻 @ 思築音樂
錄音:徐振程 @ 玉成戲院錄音室
混音:楊易修
作編曲_易修:
        此處的浪漫顯然不是什麼浮誇華麗的感情,反而是描述著想要傾訴的話語,經過在內心的一再碰撞,最終醞釀成一種看似含蓄、實則充滿力量的告白。會選用笙做主題是偏愛可收可放的旋律感,能詮釋旋律又得自產和弦伴之,情感上得宜、聲響上也豐富。也曾經因為「武俠」這個主題,讓這首曲子在年代的定義上游移,但最後終究找出一個適合的方案。
笙_維勻:
        樂器冷門的關係,算是第一次錄電玩配樂這種性質的作品。這一首作品很簡單也很難,簡單的是旋律單純,難的是沒有任何技巧、節奏或和聲可以掩飾,完全依靠音樂性詮釋,其實就跟全裸無異......
這首曲子在製作時,刻意讓爵士鼓的鼓點比較鬆,同時大部分的大鼓也刻意不疊其他低音,反而讓顆粒感輕盈而突出。選擇笙也是看上她柔軟有彈性的音色,高音清澈透亮,補上和弦時又能強調某些拍點上的厚度。

秋風嘆惋

曲目需求

塑造悲傷情境
使用情境

離別、失戀、道出無奈等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笛子:劉士瑜 @ 思築音樂
二胡:巫劍英 @ 思築音樂
笙:王維勻 @ 思築音樂
錄音:徐振程 @ 玉成戲院錄音室
混音:吳沛綾
作編曲_沛綾:
        這首曲子的悲傷感是淡淡的、綿延的,旋律上用比較含蓄的方式呈現,樂器選擇上先是笛子出現,接下來是二胡與笙的對話,就好像離別、失戀時一樣,原本是一人娓娓道出,但其實這個憂傷是兩人共同參與、共同塑造的。樂曲的結構如此,錄音時演奏者的態度也是如此,氣息都要是藕斷絲連,有著像是蒙上一層薄霧的含蓄質地,讓人感到哀愁但又不至於完全陷進去。
二胡_劍英:
        每當我訪問學生來學胡琴的原因,以及觀眾們對胡琴的感覺和認識,憂傷、哀愁、淒美等詞彙簡直成為了胡琴的代名詞又或者是連體嬰!這首「憂傷」「哀愁」曲裡雖然只有短短幾句,演奏時感受著音樂線條的跌宕起伏,再順手帶出幾個滑音,這或許就是大家心目中的胡琴吧~
在哀傷主旋律之下,是由鋼琴、吉他、弦樂撥弦、古箏交織出的一片輕薄又綿密的網,這個部分大概是本曲最細緻的環節了。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的推進,帶給了曲子流動感,不至於過度哀愁而停滯,鋼琴由低音彈至中音域,吉他則反向包容,古箏與弦樂撥弦提供一些節奏上的重點、大樂句的方向以及音色上的彈性,同時還與主旋律呈現對位。這些點狀的音符彼此扣緊,呈現像是動態平衡一樣的狀態,有了這樣的底,主旋律才能悠遊其上。

洶湧暗濤

曲目需求

黑暗能量潛伏、正經嚴肅感
使用情境

認真的情境時

作曲:楊易修
編曲:楊易修
小提琴:吳沛綾
電吉他:楊易修
混音:楊易修
作編曲_易修:
        光是要決定這個緊張的程度就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嘗試。剛開始做出來的情緒算是非常緊繃,不外乎即將開戰的樣貌,後來慢慢修改成正在準備爆發。整體來說架構簡單、旋律不算太突出,在充滿張力的電吉他和貝斯中,安插了一些呼吸的地方,可能某方面來說讓曲子多了一些耐聽性。
小提琴_沛綾:
        小提琴的真實錄音,雖然簡單但其實帶給了原本純MIDI的弦樂斷奏一個很好的音色彈性,疊起來用之後可以讓整個弦樂團推進起來更有感覺。
細碎的高頻小節奏以及細碎的工業打擊雖不起眼,但確實都是維持緊張情緒的一個重要來源。在中高頻多作為節奏與其附加裝飾之時,主要的旋律線反倒留給貝斯的渾厚嗓音。

烽火驟起

曲目需求

塑造肅殺氣氛與危機四伏的感受
使用情境

危急的情境、冬校竊天塢襲擊營地等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笛子:劉士瑜 @ 思築音樂
二胡:巫劍英 @ 思築音樂
笙:王維勻 @ 思築音樂
電吉他:楊易修
鼓/打擊/貝斯編曲:蒙捷文、吳沛綾
錄音:徐振程 @ 玉成戲院錄音室
混音:徐啟洋
作編曲_沛綾:
        在創作這首作品時,其實卡關了許久。本來一直在想著要如何製造出急促緊張的旋律,到後來才轉念發現新天地:用綿延但具備壓迫感的旋律、和聲走向,來堆積出愈來愈緊張的感覺。在架構上,這首與其他首很不同的地方是:主題只有一個,而且還用特別的形式變化了它。第一次的主題由大提琴帶出,呈現低沈、寬廣厚實的音色,接著二胡接續了過去,用高八度演奏,且笛子在其上做變化裝飾這段旋律。然後,經過了間奏的四組和弦,我們來到了新的調性,也再度呈現了主題:只是這次的主題很不一樣,不僅升了調、主旋律換成笛子,速度更是快了兩倍。伴奏樂器在這時變得豐富而澎湃,電吉他、爵士鼓加入了原本以管弦配器為底的世界,個人覺得在情緒升高的這段實在是非常爽啊!
混音_啟洋:
        在這一次的音樂製作中氣氛最緊張的大概就是這首了。首先開頭笛聲空間感就得帶出肅殺的氣氛,接著是用效果器處理帶出太鼓的 Punch。中後段補了一些重低音,並且讓不斷交疊出現的新增音樂元素交疊,讓歌曲張力能順著編曲的層次不斷往上。
肅殺感的製造除了一般樂器的演奏技巧外,古箏、琵琶的掃弦、絞弦,甚至是一些打擊樂器的刮、刀劍的音效都是很好的素材,尤其在旋律是綿延不斷的情況下,背景的聲響就需要很多變化和刺激來增加緊張感。

眾志凌天

曲目需求

滿滿正能量的氣息
使用情境

高度正能量的情境如入閣式時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笛子:劉士瑜 @ 思築音樂
二胡:巫劍英 @ 思築音樂
電吉他:楊易修
鼓/打擊/貝斯編曲:蒙捷文、吳沛綾
錄音:徐振程 @ 玉成戲院錄音室
混音:徐啟洋
作編曲__沛綾:
        《俠隱閣》的第一年裡有許多相當熱血的曲目,這首便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之作了。在錄音前其實有點擔心優美善良的劍英能不能詮釋出這樣澎湃熱情的個性,結果出乎意料地順利,好似曲目就為她打造呢。這首曲子的旋律走一個非常洗腦的方式,除了音符選擇簡單大器,也重複了三次,讓大家不記住也難。其實在寫這種旋律時有點害怕,因為愈洗腦的旋律、愈有可能不小心相似到某些已經存在過的曲子,記得自己也是盡量到處聆聽、比對了有可能類似的曲目,仔細確認以防不小心像到別人阿。
二胡_劍英:
       我習慣在錄音的樂譜上做一些註記,不過演奏到這首時好像特別自然、也不需要寫什麼提醒自己!或許是因為曲名裡面有「英」就特別親切吧(誤)哈哈哈其實是因為旋律帶出的畫面感很清晰,很容易就跟著音樂進到情境裡,彷彿穿起古裝、走在古鎮,再配把劍就是不折不扣的劍英了!!
鼓組打擊貝斯編曲_捷文:
        英氣勃發,如同曲名,要兼顧大氣與勇往直前的前進感。節奏上接近戰鬥曲是較偏Rock的方向,但不能過於蠻橫。所以使用了爵士鼓作為主要的節奏,並加入了中國大鼓作為畫面的開展元素之一,想到武俠,想到英雄,用中國大鼓就對了。
由於旋律出現三次的關係,編曲的變化層次就顯得十分重要。第一次的背景樂器由鼓組、貝斯、鋼琴為主,並在銜接段落加入了古箏作為增色;接著第二次主題出現,電吉他加入,鼓組的二、四拍則更為強調,並在準備轉調時加入了弦樂團;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的主題,除了原有樂器外,古箏的副旋律增添了堅韌不拔的性格,弦樂也讓畫面更加寬廣與豐富。

少年英俠

曲目需求

颯爽的少年感
使用情境

野外郊遊、夥伴一起出遊時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笛子:劉士瑜 @ 思築音樂
二胡:巫劍英 @ 思築音樂
錄音:殷陽 @ 木頭先生音樂工作室
混音:吳沛綾
作編曲__沛綾:
        這其實是第一首與河洛的合作,當時的自己十分苦惱,深怕錯失了之後的合作機會,於是為了盡可能融入「少年英俠」的氣息,便花了一個週末把我英追完,讓自己沈浸在角色的熱血裡。看完我英動畫之後熱血滿滿,磨刀霍霍,就寫出了這首少年英俠啦!
為了讓人更能有帶入角色的感覺,這首曲子要更像給人哼唱的歌曲,於是在旋律裡放置了一些抑揚頓挫的咬字感,利用節奏與休止符的精細安排去製造,讓人聽起來像是少年英俠就在眼前一樣。

俠心猶存

曲目需求

搭配片尾預告畫面,呈現各段落故事重點
使用情境

第一年劇情結束後的片尾預告使用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電吉他:楊易修
鼓/打擊編曲:蒙捷文、吳沛綾
混音:徐啟洋
作編曲_沛綾:
        原本接到三十秒的預告畫面,還看到有大約五段配合畫面要有不同的情緒層次要求時,實在有點擔心自己是否可以完美地達成任務。還好,我果然還是挺會做影像配樂的(笑),在分好段落、確認好情緒需求後,擬定草稿時就發現音樂輪廓已經大致出來,接著著手開始設計配器和編曲,似乎效果也是挺好的呢!大家也可以透過俠心猶存的音樂想像到第二年的學院風情是什麼樣的光景,總之就是敬請期待啦!
混音_啟洋:
        節奏緊湊、段落交替快速的預告片,就是需要所有元素都又快又猛地衝出來。順帶一提是在弦樂上使用了最近買的新玩具(避免業配嫌疑,先不說是什麼玩具),掛上去後感覺原本的弦樂又更兇了。覺得有趣。
對應畫面的兩組人馬對抗,弦樂也呈現了分成了中高音聲部與低音聲部交錯演奏、分別放置左、右聲道的作法。除此之外,血滴下去的那瞬間,鼓是由中國大鼓和日本太鼓的音色組合而成,讓聲音聽起來更加飽滿以及符合我們要的力道。

勢如白虹

曲目需求

積蓄反攻能量、戰意漸升
使用情境

反攻、戰中重燃希望的情境時

勢如白虹 / 勢如白虹.開場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笛子:劉士瑜 @ 思築音樂
二胡:巫劍英 @ 思築音樂
錄音:殷陽 @ 木頭先生音樂工作室
混音:吳沛綾
勢如白虹.遺珠(重新混音版)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笛子:劉士瑜 @ 思築音樂
二胡:巫劍英 @ 思築音樂
電吉他:楊易修
鼓/打擊編曲:蒙捷文
錄音:殷陽 @ 木頭先生音樂工作室
混音:徐啟洋
作編曲__沛綾:
        為了創作這首曲目,我又回頭沈浸在日本動漫裡找靈感了(笑),這時尤其要看的片段是主角被逼到絕境,開始反攻時的那霎那。讓自己化為裡頭的角色後,一切就好處理啦!這首曲子是少數由彈撥樂器擔任主旋律好一陣子的曲目,不像其他首都很急著讓比較能演奏長線條的樂器去擔任主角,主要也是為了後半段日系風格的層次能被凸顯,以免一開始就奪去了真正反攻霎那時主角的風采。 這首曲子有三個版本,分別是遊戲內曲目、開頭動畫的剪接與混音調整,以及重新混音版,而重新混音版只在原聲帶裡給你們聽。那我就不多說什麼,讓大家仔細品味跟體驗裡頭的秘辛吧。
鼓/打擊編曲_捷文:
       這樣就對了。
混音_啟洋:
        誒,怎麼有點好聽。
在電腦音源的音色上,古箏常常很難有真正錄音的厚度,因此要在有鼓組和電吉他的情況下撐起主旋律是有困難的,於是,在配器上我們就會在這時候做八度的演奏,或疊琵琶的八度增加厚度。除此之外,琵琶有時候也會做一些像是輪、雙彈等的技巧讓聲音更為豐富。

蕩劍騰風

曲目需求

希望整體是首耐聽的曲子,節奏明亮輕快,呈現小團隊過招的感覺。
使用情境

一般泛用戰鬥情境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楊易修、蒙捷文
笛子:劉士瑜 @ 思築音樂
二胡:巫劍英 @ 思築音樂
小提琴:吳沛綾
電吉他:楊易修
鼓/打擊/貝斯編曲:蒙捷文、吳沛綾
錄音:徐振程 @ 玉成戲院錄音室
混音:徐啟洋
作編曲__沛綾:
        創作這首曲目大概是搶先體驗版的配樂中最燒腦沒有其二了...在架構上,企劃希望可以有屬於戰鬥的主題、中間的間奏放鬆一下、以及遊戲主題的運用時是能量最高點的這些需求,光是要想戰鬥主題,一個不會搶了遊戲主題風采又可以有戰鬥感的主題,就足以讓人奮鬥好幾天...那這裡就說說當時製作的情境吧!製作蕩劍騰風時,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移動中度過了,包括從台灣去沖繩的機場、飛機上、沖繩的巴士上...,對,當時替自己安排的一段出國旅遊,因為寫作上的卡關,只好變成充滿工作的旅程....感謝沖繩,感謝青旅大廳,讓我最終得以完成戰鬥音樂啊。
電吉他_易修:
        電吉他應該算是戰鬥風格中很好發揮的樂器了,反而應該更注意不要太有殺傷力或者聽久太膩。基本的 Power Chord (強力和弦)先不談,在旋律上用滑弦、一點點推弦做的裝飾音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偶爾誇張化勾上一筆,整個味道才會出來。
鼓組打擊貝斯編曲_捷文:
        戰鬥曲就是要熱血!Rock滿滿!這樣就對了!在一般版的戰鬥曲裡面選用鑼鼓開場轉至整首的爵士鼓,將能量推起來然後保持住整體的氣氛是這首曲子的節奏設計重點。
為了讓遊戲主題是能量最高點,我們安排了從 A 小調 - C 大調 - A Dorian(多利安)調式 - A 大調這樣漸進式地讓色彩逐漸明亮的過程,也讓戰鬥主題的音域與遊戲主題有區隔。配器上,為了應對激昂版本(蕩劍騰風 - 變調),我們也做了很多對照的巧思:像是鋼琴音色的使用,在戰鬥主題A段時由笛子吹奏,使用類似Fender Rhodes音色的電鋼琴,做襯底的和弦;而B段時由小提琴呈現清亮主題,音域也高一些,就可以用一般鋼琴以及比較穿插其中的手法來做編曲。蕩劍騰風 - 變調則整體都是用鋼琴甚至加掛破音效果器的鋼琴呢。

蕩劍騰風.變調

曲目需求

曲目結構同蕩劍騰風原曲,編曲則希望帶出激昂澎湃感,並呈現與勁敵、強敵對抗時的危機但不輕易言敗的感覺。
使用情境

重要劇情戰、對抗強敵時

作曲:吳沛綾
編曲:蒙捷文、吳沛綾、楊易修
笛子:劉士瑜 @ 思築音樂
二胡:巫劍英 @ 思築音樂
電吉他:楊易修
鼓/打擊/貝斯編曲:蒙捷文
錄音:徐振程 @ 玉成戲院錄音室
混音:徐啟洋
作編曲_沛綾:
        一般泛用版本的戰鬥製作完,其實變奏版就輕鬆許多了。依照原本的曲目架構及旋律、和聲,這時候只要在配器上進行改動,所有東西都往更兇、更狠的方向去,就沒錯啦。 原本的編制裡以一般搖滾樂加上古風樂器為主,這時候為了呈現澎湃感,弦樂團的聲響也隨之進來,在一些必要的時刻增加刺激與張力;除此之外,電吉他開更多破音、鼓組更加兇狠,清新段落的小提琴主旋律交由電吉他擔當....都是塑造激昂的要素。那其實在遊戲主題的旋律上,我們也有做出和一般戰鬥不一樣的調動,音爬得更高,讓人更嗨。
        除了以上,我自己是特別喜歡在遊戲主題再現時,鋼琴以及電吉他的互動:鋼琴負責高頻時電吉他就補中間,非常即時地針對頻率以及樂句互補、互相映襯,而彈奏內容都是在遊戲主題的笛子旁穿梭,專注聽會發現十分有趣,又自成節奏與旋律,形成好聽又有勁的對位(自己稱讚自己和易修哈哈)。
鼓組打擊貝斯編曲_捷文:
        戰鬥曲變奏就是要更熱血!Rock 滿滿~還不夠!保持著原本戰鬥曲的律動感並將能量再往上提升一層,加入各式鑼鼓把畫面做得更宏大更刺激。可能有人有注意到在間奏後半段的小鼓很不安分,其實我更喜歡間奏前半段的 Breakdown,那就是一個所有打擊樂器放飛自我的狀態,然後進到後半段當所有旋律樂器都相對沈靜的時候,利用小鼓的碎音去維持緊張感。這樣就對了。
讓能量變激昂的方式有頗多種,我們應該大致上都想辦法用上了。由於需要平行切換的關係,旋律以及和聲、架構不太能改,而需求上也希望還是帶有年輕感而非江湖味滿滿的戰鬥,所以我們並沒有讓整首曲子交響化,而是盡量在原有樂器上做能量的層次。例如,爵士鼓組從一開始就開了鈸,加了很多 Tom 的使用;或者鼓組和貝斯在放飛自我的間奏前段落時,做了深刻的對點;而電吉他也是馬上開破音、八度效果器等...。那畫面上的寬廣則交給弦樂團時而推一下,以及原有樂器的彈奏內容和主旋律的演奏能量,最後加上混音的調配來負責。

日升清平.遺珠

曲目需求

呈現白天校園的明朗與活潑感
使用情境

養成介面的白天時、其他白天校園的情境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初步混音:吳沛綾
作編曲__沛綾:
        這個版本其實是製作過程中的產物,當時做完覺得已經相當好聽了,可惜當程式把曲子放到養成介面與夜間版本交替時,發現曲子有點太過活潑,層次也有點太豐富,讓人難以專心好好練功交友啊(笑)。於是,後來才以日升清平的正式版本為準,再加入細部編曲、樂手錄音及混音,完成了和月映良宵互相接應的日升清平。雖然最後沒得用上,但我自己在創作這首時是玩得相當開心的,裏頭的鼓組也不同其他首,在遊戲主題變奏呈現時用上了一些 Cajun (凱金) 音樂的元素,呈現豐富歡快的鄉村感,希望大家還喜歡這個原本只屬於製作團隊電腦裏頭的私藏
觀察這首的B段,古箏使用了上滑音的技巧(C-D-C);然而如果只有這樣的呈現,整體會顯得單薄,於是讓鋼琴去彈奏幾乎一樣的音符,並做八度雙音的堆疊,而力度也不宜太重,這樣就可以墊在古箏背後,提供主旋律的層次感和立體感,那當然在 Fill 時也能讓鋼琴發揮出和古箏主旋律不同的樂句。

日升清平.第二年

曲目需求

耐聽、輕快、年輕有精神、饒富成長意味;基本需求與第一年養成曲日間版「日升清平」同樣,不過節奏和韻律上希望多一點身為學長姊的沉穩、成熟感,減少整體的躍動感。

使用情境

養成模式「日間」——養成指令進行中與養成模式下的劇情。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笛子:劉士瑜
二胡:巫劍英
 琵琶:余檣
電吉他:楊易修
鼓/打擊/Bass編曲:蒙捷文
錄音:徐振程 @ 玉成戲院錄音室
混音:徐啟洋

作編曲__沛綾:
        第二年的日升清平,需要的是角色從新生變成學長姐身份來進行養成的練功、琴棋等內容,由於音樂要較第一年時聽起來成熟沈穩一些,讓曲子彈跳的音符減少,將主旋律用比較長線條的方式呈現;而俠隱初心的主題也在最後段落中以成熟版變形的方式呈現給大家,期望喚起玩家對第一年的回憶。
鼓/打擊/Bass編曲_捷文這麼說:這應該是玩家最常會聽到的音樂之一,而且經過了一年,在音樂的第一個音符下去的時候就要讓玩家感受到「哇喔,第二年還真的不一樣了耶」的驚喜感。在節奏上,第二年的養成音樂要呈現比剛入閣更為穩重前進的步伐,爵士鼓的編排上使用了比較簡單而穩定的節奏,音色也更為沈穩。
混音_啟洋這麼說:這首曲子在節奏強調行進感的同時,不能失去了一些日常與悠閒的感覺,因此鼓組的聲音會是主要的骨幹,但聲音處理上不能太過明亮或刺激。其次是吉他與彈撥類的樂器,是提供日常感的主要樂器,因此音色處理上讓聲音變柔和,但很確實地存在在主旋律的頻率之下。
第二年的日升清平在主要段落的和弦都與第一年使用的相同,但在插入段的時候,與第一年不同,這次從主題的大調暫時轉到關係小調,讓顏色變得較為嚴肅、往下沉,但在音域上卻是拓展開來的:鋼琴在上方堅定地回應電吉他的線條,讓這個段落耳目一新,下一段接著帶出高音的笛子主題,同時琵琶在低八度呼應,讓樂曲的配器愈來愈豐富。

月映良宵.第二年

曲目需求

讓情緒平緩、在夜間做一些怡情養性的活動的感覺;基本需求與第一年養成曲夜間版「月映良宵」同樣,不過節奏和韻律上希望多一點身為學長姊的沉穩、成熟感,同時新增一些活力躍動感。

使用情境

養成模式「夜間」——養成指令進行中與養成模式下的劇情。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笛子:劉士瑜
二胡:巫劍英 
木吉他:楊易修
鼓/打擊/Bass編曲:蒙捷文
錄音:徐振程 @ 玉成戲院錄音室
混音:徐啟洋
作編曲__沛綾:
        養成的介面一樣在第二年時以日月切換的方式呈現,而這一次,其實在寫得過程中非常非常順利,由於架構和日升清平相同,變化機制和第一年的日月切換一樣,剩下主要就是配器整理和錄音的部分了。感謝樂手、鼓組編曲與錄音混音師的配合,期待在第二年中帶給大家更成熟也更有魅力的月映良宵!當然,月映良宵第二年變得稍微有活力一些些,這次就不讓大家睡覺啦。
二胡_劍英這麼說: 很喜歡遊戲配樂在日間和夜間時用相近旋律營造不同氛圍的巧妙安排,演奏時能想像著不同的光線色調和溫度,錄音時的要求也是往這樣的方向,整體樂器及音色的選擇都有巧思!大家可以仔細聽聽看有什麼變化,比起清晨有著朝露水氣和陽光的爽朗感,我似乎喜歡夜晚柔柔軟軟的微風多一些,演奏起來特別像自己😆
鼓/打擊/Bass編曲_捷文這麼說:到了第二年,應該是更沒時間睡了,畢竟整年都在忙著送禮跟出遊哪有時間睡覺。到了夜間仍然要不失活力,鼓組差異最大的部分應該在整體的空間感,比起鼓組的聲音能聽到使用了更多的小鈸等小型打擊樂器。

為了讓夜間大家也能專心工作,第二年需要不那麼空靈的聲音,因此在樂器選擇上,是採用大笛而非簫,同時也讓鼓組稍有存在感。在E小調插入段時,電吉他的主旋律去除,剩下鋼琴與中低頻的鼓來撐起整個空間;接著,主題再次呈現,但和日升清平不同,用同樣親近人聲音域的二胡中音來表現,同時加了古箏的對位 G F# D 在底下暗地像是在拉住大家,向大家說「還不要這麼急著走」的話語,陪伴著各位的夜晚。

銜枚探秘・第二年

曲目需求

耐聽、謹慎而嚴肅,在聽感上可往少俠初入武林、行走江湖解決難題的方向發想。

使用情境

第二年大部分的探索、解謎等遊戲關卡。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笙:王維勻
笛、簫:劉士瑜
 琵琶:余檣
嗩吶:黃博裕 
錄音:王維剛
 錄音室:浮光音樂、浩世錄音室
混音:吳沛綾、徐啟洋


作編曲_沛綾這麼說: 銜枚探秘也是個長時間陪伴大家的曲目,在第二年的時候,因為整體遊戲體驗變得較嚴肅一些,在這首曲子上拿捏的狀態就和第一年時像是走、跑、跳、舞都很適合的樣子有所區別,是更為沈穩也更試圖要找出些什麼來。本來有想嘗試更為鋪陳性的配樂形式,但後來為了增添以身犯險、遇到難題要解決的主動性,還是讓曲子有更多的變化,讓大家在解謎探索的體驗過程更加有趣。
笙_維勻這麼說: 相較於第一次的內容,這一次樂譜的複雜度有顯著的提升XD 拿到譜時突然有點後悔太過認真的跟作曲家解說這個樂器的特性了...好像挖坑給自己跳😭 除了手上指序需要稍微安排,音與音的和諧度也需要微調。不過聽到成品時還是相當的興奮,期待看到音樂出現在遊戲畫面的那一幕!
我想銜枚探秘大概是讓大家loop最久的曲目之一,在段落的安排上,刻意不選用回到主題,而是讓整首的結構用 A - 轉場 - B 的形式去做,使得當樂曲重新回到開頭時,才會回到A,讓結構變更寬,體驗的情緒起伏也較為平順。 這首曲目裡面其實使用了許多國樂器,有琵琶、笙、笛子、嗩吶、古箏、簫,但音色都是較為內斂的,在看似簡單的結構裡,為了讓平順的情緒還是有暗流或是遇到一點點石頭的感覺,也放了一些小阻礙亦或者陪伴大家遊玩的短旋律。

剛鋒破虜

曲目需求

耐聽、節奏緊湊,可多使用點狀樂器;基本需求與第一年戰鬥曲一般版「蕩劍騰風」同樣,不過節奏和韻律上希望多一點身為學長姊的沈穩、成熟感,減少整體的躍動感。

使用情境

大部分的一般戰鬥,以及部分劇情。

作曲:楊易修
編曲:楊易修
琵琶:余檣
笛子:劉士瑜 
電吉他:蘇品嘉
鼓/打擊/Bass編曲:楊易修/蒙捷文
錄音:徐振程 @ 玉成戲院錄音室
混音:楊易修/余孟謙
作編曲_易修這麼說: 小時候也受非常多的經典遊戲洗禮,充分明瞭「戰鬥」這個環節總是玩家們引頸期盼的,要如何控制音樂的存在感在一定範圍內,好讓音效發揮,卻又不能缺乏一條代表性的旋律或者音樂特色,是寫這首曲子時的重要課題。主歌的部分想要使旋律感盡量降低,和弦也幾乎維持不變,但同時又不希望整體過度單調,所以在節奏上設計了一些小巧思,並安排力度夠強的琵琶,來呈現這些細微的差異。副歌則用簡單有力的旋律貫穿,讓笛子引領風騷。

琵琶_余檣這麼說: 這是一首我很喜歡的配樂,一來有技術點難度、二來...真的很"戰鬥",我運用琵琶富有陽剛氣息的掃弦技巧,來搭配音樂形象,錄得很過癮 ! 要是再加上電玩特效,一定能戰鬥的非常有感覺。

笛子_士瑜這麼說:在鑼鼓聲中揭開戰鬥序幕,電吉他與琵琶有如刀光劍影,兩股力量相互較勁出招,音樂上的畫面感十足。錄音時特別想像在打電動時的戰鬥情景,用超燃旋律當作武器和對手一較高下!

為符合戰鬥的氛圍,吉他、貝斯與爵士鼓的樂團基底,與其他曲目相比下偏硬,例如大鼓鼓點更密集、鈸的存在感更重,吉他破音的和弦也延續得更長。在卡農段落,由於琵琶與電吉他兩者旋律幾乎完全一樣,特別著重在細微的演奏手法差異,維持足夠新鮮的聽感。此外,曲目中多處編排中式打擊:鐃鈸的開擊與磨擊、堂鼓的慢起漸快與擊鼓邊,各式演奏方式,不僅可以填滿節奏空隙、豐富音色上的想像,更能夠輕易營造出專屬於東方的俠客感。

剛鋒破虜・變調

曲目需求

曲目結構與第二年戰鬥曲一般版相同,以能燃起激昂感為首要考量;基本需求與第一年戰鬥曲變奏版「蕩劍騰風・變調」同樣,不過節奏和韻律上希望多一點身為學長姊的沉穩、成熟感。

使用情境

重要劇情戰、Boss戰,以及部分劇情

作曲:楊易修
編曲:楊易修
嗩吶:黃博裕
電吉他:蘇品嘉
小提琴:吳沛綾
鼓/打擊/Bass編曲:楊易修/蒙捷文
弦樂編曲:吳沛綾/楊易修
錄音:徐振程 @ 玉成戲院錄音室
混音:余孟謙/楊易修
作編曲_易修這麼說:延續在「剛鋒破虜」之後,段落幾乎不改變,維持大部分的旋律,用更換樂器音色、配器編制等作法,來強調更深一層的戰鬥感。例如使用一般印象中、東方最具穿透力的嗩吶,以及西方最能展現磅礡感的弦樂,共同建構更激烈的感受。橋段一直到最後的副歌,刻意和一般版錯開,留下較大的差異,期許玩家在此處能接收到,同為戰鬥意象卻又可以別有洞天、柳暗花明。

嗩吶_博裕這麼說: 「剛鋒破虜・變調」這首的嗩吶比較有侵略性,在裡面有用到屬於嗩吶特色的滑音以及花舌音,讓電吉他與嗩吶就像戰鬥般的添加遊戲中的緊張感。

電吉他_品嘉這麼說:「剛鋒破虜・變調」的情緒起伏大,前半段各個樂器蓄勢待發,後半段則是百家爭鳴。因此在錄音時,彈奏表情的收放下了比較多功夫,希望能呈現出戰鬥變奏緊張又熱血的氛圍。

弦樂編曲_沛綾這麼說:用弦樂編曲身份參與製作時是非常暢快的,本身樂曲就是一個字:爽!聽到樂曲基調,佩服易修的作曲手法,也馬上湧現很多弦樂線條的想法以及音色、咬字(articulations)的修正想協助曲子更加完美。在弦樂衝擊力道的選擇上,由於接下來還有更高階的戰鬥,所以是依據戰鬥強度拿捏弦樂的技法選擇,也先跟銅管說不,再等一下,之後再用你們!
搖滾樂團的基底,在音色上希望更有衝擊力道:安排電吉他破音再強烈,裝飾音和彈奏手法更豐富,爵士鼓的鼓組挑選,也更向金屬樂靠攏一些。另外也加入管鐘等看似西方的聲響,實則為壯麗感添色。最後,結尾的鐃鈸則是重現「剛鋒破虜」的前奏,作為呼應。

三俠問道

曲目需求

會使用在遊戲關鍵戰役的戰鬥曲,多使用在「理念的衝突」這樣的情境當中;另外希望在聽感上,能以不加快曲目速度為基礎,做出厚實而稍具速度感的風貌。

使用情境

遊戲主線劇情相關的重要、關鍵戰鬥和劇情。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嗩吶:黃博裕
笛子:劉士瑜
琵琶:余檣
笙:王維勻
電吉他:楊易修
鼓/打擊/Bass編曲:蒙捷文/吳沛綾
錄音:王維剛 錄音室:浩世錄音室、浮光音樂
混音:徐啟洋
混音指導:楊敏奇
作編曲_沛綾這麼說: 在寫三俠問道時,腦子裡想像的都是要如何用這首戰鬥曲目讓玩家感受到箇中豐沛的情緒變化,也要創造好記、耐聽的旋律,抓住玩家的心。當時花了很多時間在反覆鑽研要如何改變遊戲主題,把一個已經用在選單、第一年的養成、蕩劍騰風、第二年養成的旋律,改得更上一層樓;改完主題之後,也不斷在思考前面又要如何鋪陳到情緒到主題爆發的瞬間;而除了主題,當然編曲配器也是更加磅礴而複雜,卻又要不能搶走主題的風采....總之,真的是非常燒腦的過程。然而,辛苦過後的果實是甜美的,完成後也讓自己連續幾天在通勤時都忍不住打開來聽哈哈。希望玩家們能感受到在這樣的戰鬥中,理念的衝突、過去種種的回顧以及無可退讓的覺悟。

笛子_士瑜這麼說: 戰鬥曲是遊戲中最讓人期待的背景音樂之一,在這首曲子的陪伴下好像更讓人享受戰鬥時光!從嚴肅感的開頭,中間經過沈澱、醞釀,發展到最後笛子和嗩吶並奏輝煌的戰歌,讓人覺得耳目一新、沈醉其中!

鼓/打擊/Bass編曲_捷文這麼說:爵士鼓與中國大鼓交疊的畫面是一開始的節奏重點,中段較為安靜的部則是利用小鼓的碎點,鋪陳與預示最後一段的高潮,是一首節奏不複雜但情緒起伏很大的曲子。"

電吉他_易修這麼說:中段的地方,其實節奏點並不密集,但為了維持曲目的推進力,電吉他選擇用分解和弦把節拍點補滿,同時維持著作為背景的音色,只以建立氣氛為目標,退至後場。

錄音_維剛這麼說:這首曲子我負責嗩吶、笙及琵琶的錄製。管樂的吹奏狀態,相較於其他器樂來說,音量起伏的動態更大,但中國美學虛實的特性也更能展現。所以在收音方面,依據不同音調使用了不同頻率響應的麥克風,展現個自的特色;而另一項樂器琵琶,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它鏗鏘有利但又帶點甜味的音色,所以收音的時候,特別收了一些琵琶面板木質感的聲音。希望能讓玩家在玩遊戲之時,也同時能體現到東方特有的聲響美感,玩得更盡興!

混音_啟洋這麼說:作為會很常出現的戰鬥曲,氣勢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太鼓的中低頻下了一些功夫,讓打擊下去的滂薄感;在弦樂的部分也強化了斷奏時聲音的頭,攻擊性更強;管樂則是提供了長線條的支撐,因此也花了一些時間調整管樂的表情,去適時推動曲子流動。整體而言便是希望整首曲子能夠充分帶出玩家的戰鬥感。

在磅礴氣勢的塑造中,太鼓、銅管、人聲就是非常好的推動利器了。這首曲子有前奏、尾奏以及四個主要段落,四個主要段落都是不同的旋律,因此要如何銜接也是重要的課題。 在A主題時,嗩吶扮演主旋律的角色,接著主題重複第二次,法國號便在嗩吶後方作為對位支撐主旋律;接著,笛子在主要旋律B段前,提早進場與嗩吶交接,讓銜接上更為順暢;B段的背景裡第一次出現了電吉他,替接下來C段電吉他更為清楚的角色做準備;C段的段落對我來說就像是回憶,過往的戰鬥歷歷在目,古箏的主旋律與吉他的伴奏互相輝映,然後轉調;最後,進到了遊戲主題的變奏,象徵著俠之道的精神,然後尾奏持續了推進的力道,結束。

十里劍芒

曲目需求

希望塑造出遭遇逆境、生死危急的緊張感。

使用情境

遊戲主線劇情相關的重要、關鍵戰鬥和劇情。多會用在以少擊多的包圍戰役或突襲戰役中。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二胡:巫劍英
笛子:劉士瑜
電吉他:楊易修
打擊編曲:吳沛綾/蒙捷文
爵士鼓編曲:蒙捷文
錄音:王維剛 
錄音室:浩世錄音室
混音:徐啟洋
作編曲_沛綾這麼說: 十里劍芒是這次曲目製作中,鏖戰最久的曲目了....大概也跟這首曲子想要帶給大家的緊張刺激感一樣,製作時在時程上的緊湊或是與河洛確認想法的來回中也是充滿了劍芒阿(誤)!要維持曲目可以持續有緊張感,也要有逐步推進感,可是又不能讓多次的loop循環會使樂曲讓玩家們感受太過壓迫,實在是這首曲目不斷要追求的目標與要克服的課題。主題的動機在初版就已經完成,接下來就是不斷在思考要怎麼運用素材、翻轉素材,總算在最後交出了彼此都滿意的版本啊!

二胡_劍英這麼說: 沛綾意圖開發柔柔軟軟的微風!這首曲子激發著我的戰鬥潛能,除了危機四伏的場景,樂譜上還有像「高冷魔女感」這樣的提示,有聽到施咒的魔女在哪裡出場了嗎?

爵士鼓編曲_捷文這麼說:這是一首非常緊張的曲子,感覺有事情隨時就要發生,或是再慢一點就要來不及了的感覺,就算畫面上有一個倒數計時在那邊跑都很合理的那種。中後段爵士鼓進入後那個急促的感覺會開始不斷推升,直至爆發又回到一開始的緊張與警示氛圍。

混音_啟洋這麼說:首先對這首曲子的第一印象就是緊張刺激,因此開頭的兩種鼓的對話變必須要有震撼力,因此先強化了第一下打擊樂器的punch,並且幫太鼓強化了低頻的表現,讓兩者在對話的同時,互相提供不同的功能。整首曲子在編曲上其實非常滿也都非常到位,因此也花了不少時間在整理不同樂器與樂句間的音量呈現。作曲家有做出非常明確的張力變化,但在張力較低的段落也要維持著一定的能量,所以在整體動態上需要做有效的控管,並且在張力最強的段落保留能夠毫無保留地釋放。

這首的曲子用了很多導音,也有許多稍微刺激的音程,企圖在音符本身就建構出緊張的氣氛;另外,在動機的變化上,A段的四小節時而被拆成兩小節(如B段二胡的快速顫音),時而被反轉、扭曲(如C段的弦樂),被扭曲的片段也會在不同樂器及角色中出現(如C段主體的弦樂在G小調不斷推進的段落時,用陪襯的弦樂在G小調上展現,接著再加上鋼琴的高音輔助....),企圖用這樣的方式串接整曲,使得段落變化雖多,卻不會失去整體性。

慶宴歡騰

曲目需求

熱鬧、帶點喜氣,用於節慶、盛會、熱鬧歡聚等情境。

使用情境

各種節慶的劇情,例如小村辦過年、城鎮辦節慶等熱鬧歡騰的情境。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笛子:劉士瑜
琵琶:余檣
笙:王維勻
錄音:王維剛 
錄音室:浩世錄音室、浮光音樂
混音:吳沛綾、徐啟洋
作編曲_沛綾這麼說: 慶宴歡騰大概是從一開始到現在最把國樂傳統特色發揮出來的曲目了,不論是音律上或者裝飾的音符上,都希望能表現出玩家在一個充滿紅燈籠的街道中,和附近的居民們熱切交流談天,逛著也見識到許多新奇事物的感覺,心情上很雀躍,氣氛很熱鬧!這首在錄音時也出奇地順利,在樂手們很自然奔放的表現中,曲子風貌就在第一次take中更昇華,後續稍微溝通修正一下,便是大家見到的曲子風貌了。

笛子_士瑜這麼說: 這首是非常討喜又充滿年節氣氛的曲子!在傳統打擊與彈撥樂器的互襯與加持下,突顯了梆笛曲笛旋律的可愛旋律,時而合奏、時而對話,讓這首樂曲有逸趣、有驚喜,也讓人會心一笑~(感覺吹了這首樂曲可以多領兩包紅包!)

琵琶_余檣這麼說:編曲者給了演奏者極大的表現空間,我以琵琶特殊左手技術試圖用音樂描繪電玩角色逛遊熱鬧市集的場景,以韻味增加曲子的耐聽性,想讓音樂呈現輕鬆、悠遊但又透著靈巧慧黠的樂感。

為了表現熱鬧、歡騰的氣氛,但又不想讓旋律過於霸佔整首曲 --  讓大家慶祝之餘,也有呼吸的空間 -- 在這首曲目的設計上,旋律常常都是彼此對話的,也在樂器上、混音位置上直接做出問答句的區隔。旋律的密度像是從一個人獨自逛著熱鬧的慶典,再到和附近的人們交流那樣,同時,配器與節奏也搭配這樣的情境下去描繪。

群雄聚首

曲目需求

名門正派與閣中師長的集會情境,講述認真事務時的莊重感。

使用情境

閣中師長集會、武林要人集會並商討武林大事時,大多用在平和而非緊張的情境。

作曲:蒙捷文
編曲:蒙捷文
琵琶:余檣
笙:王維勻
錄音:王維剛
 錄音室:浮光音樂、浩世錄音室
混音:蒙捷文
作編曲_捷文這麼說: 這首曲子的情境是莊重、有一點點肅殺但又不顯得太過緊張,像是一群高人在廳堂內嚴肅商討著大事,整首一分鐘長的曲子從頭到尾都延續著同一個氛圍,中間的對答段落就像是討論中你來我往的過程,而整體保持著一個正氣凜然的感覺。

琵琶_余檣這麼說:這首有點難的大概就是要在附點節奏型上找到穩定,來凸顯平和莊重的音樂氛圍吧!

短短一分鐘的曲子,採用簡單的ABA段落,簡短的前奏要立刻宣示場景且延續到A段,以大片的弦樂節奏做底可以有效的揭示這個場景的空間大小與前進感,琵琶的主題旋律設計也是為了要帶來室內、廳堂的感覺,琵琶與笙的對答象徵著主要的發言者與附和跟隨的人。B段的各個樂器之間的對答呼應是為了呈現討論中你來我往的唇槍舌戰,是有點激烈但是又不失風度的爭執。最後一段簡單地讓旋律高八度,笙加入至和聲樂器,討論在更有共識的情形中結束。

詭影蟄伏

曲目需求

陰森狡詐、居心叵測感;可作為冥宮、朝廷、悲歡樓等敵對勢力的主題曲。

使用情境

用於敵對勢力人物出場、策劃奸計、闡述邪惡陰謀等情境。

作曲:楊易修
編曲:楊易修
琵琶:余檣
笛子:劉士瑜
笙:王維勻
電吉他:楊易修
錄音:王維剛 
錄音室:浮光音樂、浩世錄音室
混音:楊易修
作編曲_易修這麼說: 這首曲子想直白地呈現陰暗、未知的氛圍,樂器的安排上,表層直接看上去也許不算複雜,但許多細微的電吉他、合成器音效藏身其中,裡層其實是複雜的織體。希望能夠用這樣的音樂思維,暗示蠢蠢欲動的陰謀。

琵琶_余檣這麼說: 記得那時候錄這首較難克服的地方是要克服輪音分軌錄的狀況,除了要保持統一輪音速度,還要聽好自己前一遍錄好的音色,再加以控制配合。當然還要在彈奏音樂時想想該如何“鬼鬼祟祟”(完全跟自己個性背道而馳)。
微微移動的和弦維持著基底音,多處強調的小二度也負責昭告這首曲子的不和諧感。穩定的節奏組利用濾波器削去高頻,讓聲響暗化、醞釀,到後段才逐漸明朗。兩次的轉調象徵一個又一個的陰謀,堆疊而出,一觸即發。

長恨不絕

曲目需求

呈現被過往的沈重悲劇束縛住,或看著至親之人犧牲卻無力挽回的感受。

使用情境

1.沈重的哀慟,用於弔念故人、自責懊悔、內心掙扎等情境。
2.悲戚而哀痛。用於殉情、義士壯烈犧牲等情境。
3.希望能在特殊戰鬥中使用,如悲壯、犧牲、一往無前的戰役。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二胡:巫劍英
笛子:劉士瑜
嗩吶:黃博裕
琵琶:余檣
鼓/打擊編曲:吳沛綾/蒙捷文
錄音:徐振程 @ 玉成戲院錄音室
混音:吳沛綾、徐啟洋
作編曲_沛綾這麼說: 在寫長恨不絕的前一晚,先是看了需求、想像了一些情境之後就入睡,殊不知,當晚做了一個惡夢,真真切切是哭著在清晨時醒來,接著就馬上開工這首曲目,全身沈浸在情緒中的時候創作,趕在下午時交出去......說起來很奇幻,但這首曲子真的是如此完成的,一氣呵成地讓自己在還保有一點作曲邏輯理性之外,渾身去感受沈重的悲痛,但又不得不邁開腳步,向前踏出且持續抵抗這些懊悔與自責。

嗩吶_博裕這麼說: 悲傷大慟曲中的旋律我自己的想像是比較內心深處的聲音,所以在嗩吶的音色上,我採用比較溫和內斂的音色,來比擬內心的聲音,身為演奏者自己是蠻感動的,希望也能帶給玩家不一樣的嗩吶印象。
為了讓長恨是「不絕」的,這首的段落設計採用前奏-A-B-C的方式,讓樂曲在loop的過程不斷延展開來。除了利用吹管樂器和弦樂為主要綿延的角色外,彈撥樂器與打擊常常是推動能量的輔助,當情緒有重大轉折或者張力時,使用比較大跳的音程去製造瞬間的緊湊。在主旋律本身張力很強、很吶喊時,底下的對旋律或者藏在後頭的背景推進如弦樂的流動常常更為重要,在不絕的長恨中製造起伏、製造故事也增加耐聽度。

湖光山色

曲目需求

希望曲子可以帶出行走在故里鄉村時的閒適感受。
使用情境

礦村重岩村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二胡:巫劍英
木吉他:楊易修
錄音:王維剛 @ 浩世錄音室
混音:吳沛綾、徐啟洋

作編曲_沛綾這麼說: 漫步在故鄉時的心情,便是這首曲子中主旋律想傳達的感受,以悠閒、純樸為基調,也想傳遞出暖又甜的人情味,有那麼一點被村民照顧的感覺。旋律、配器很簡單,希望是哼起來讓人舒服又懷念的。

二胡_劍英這麼說: 這段配樂給我的感覺是很安心的,畫面像是回到一個很熟悉的地方、見到曾經熟識的人們,彼此帶著笑容、噓寒問暖幾句再閒話起家常,有種令人放鬆的恬靜感:)

木吉他_易修這麼說: 雖然整首曲子維持著穩定的速度,但木吉他在彈奏上其實稍微藏著極其細微的漸強漸弱與加減速,維持著自己的樂句,既融合進安靜祥和的背景,也能增添內在的情緒。

錄音_維剛這麼說:真實呈現樂手演奏的狀態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事,希望這次的二胡收音,也能讓玩家們如實感受到我們在錄音室裡聽到演奏家琴聲的美麗!
在簡單溫暖的旋律下,配器需要的也是簡單溫暖但更不搶眼的樣貌。主要段落採用民謠吉他與音色溫潤的鋼琴交織,去襯托主旋律的美;中間二胡B段旋律進來時,鋼琴變成了電鋼琴 70 年代的Rhodes音色,讓人更有故鄉的感覺。除此之外,巴烏的提示性旋律,就像是引領的角色,帶人進入故鄉中。

風華如故

曲目需求

和慶宴歡騰的輕快宴會感相比,希望這首曲子能有更多的人文薈萃感。
使用情境

會使用在南昌城,江西省的一座主要城鎮。玩家可以在經濟較為富裕的城鎮中看見熱鬧的街道,各種商品琳瑯滿目,也因為南昌知府的仁政治理,民眾大多安居樂業。其中,更有長天客棧和酒樓秋水樓兩大客店相互爭輝。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笛子:劉士瑜
二胡:巫劍英
錄音:王維剛 @ 浩世錄音室
混音:吳沛綾、徐啟洋

作編曲_沛綾這麼說: 當初一接到曲目需求時,便開始研究場景圖片以及南昌城的樣貌,一邊瀏覽照片、想像居民在走動的畫面時,旋律以及配器的規劃很快就出現了,這首的demo算是一次到位呢!在進錄音前,其實煩惱了許久該如何標記這首特有的裝飾音,後來靈光乍現寫上了「江南、雅士」,殊不知,錄音時格外順利,樂手也跟我說寫上「江南」便知道要怎麼吹,完全不用額外溝通。等到樂曲錄音結束,回去一查才發現了「江南絲竹」這個樂種,而古時的江南也的確包含了江西省,一切就這樣兜了起來啊~

笛子_士瑜這麼說: 這首曲子相當有畫面性,以笛子與二胡訴說城裡大小事,聽著彷彿散步在一座古城中,有店鋪、有學堂、有攤販、有廟宇,街上有行人在活動、廟埕有小孩在追逐。樂曲是五聲音階編織而成,笛子演奏上運用江南絲竹的語彙,讓整段旋律更有韻味

曲子明確地分成四個大段落:A. 梆笛輕柔地吹奏在前景,搭配著輕盈的弦樂撥弦與鋼琴閃耀在中景,背景則有弦樂搭配的旋律線交織;B. 二胡中音域的旋律更貼近人心,伴奏的音域、份量也隨之配合。 C. 轉折段,讓彈撥樂器和鋼琴當作點狀旋律在前景表現,背景的弦樂顫音則是拓展空間。 D. 最後讓笛子、二胡一齊演奏旋律,背景的弦樂也更加長線條,讓漫步在街道上的旅程更加明朗也更讓人沈浸其中。

日升清平·第三年

曲目需求

與第二年養成曲日間版「日升清平」同樣,不過節奏和韻律上多一點身為高年級學長姊的沉穩、成熟感,並讓韻律的躍動感更少、呈現出緩步前行的感覺。已經熟悉閣中各種事務的主角,將背負更重的責任並準備隨時會與強敵戰鬥,在淡淡愁緒和心中理念逐步確立的成長之下,勤勉於閣中和夥伴、戰友一同成長。
使用情境

第三年養成日間階段以及閣中劇情。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琵琶:余檣
笛子:劉士瑜
電吉他:楊易修
鼓/打擊/Bass編曲:蒙捷文
錄音:王維剛 @ 浩世錄音室
混音:徐啟洋

作編曲_沛綾這麼說:在第三年裡,玩家會體悟到各種事物不再單純而美好,也不是只有熱血衝勁就可以解決的,一切變得複雜,但仍要堅守自己的理念,身負重任前行。曲子中沿用了熟悉的日升清平基調,例如電吉他、爵士鼓組建立的基礎,輔以笛、琵琶為主的主旋律,但不再那麼青春活力,速度稍慢一點,樂句也變得更加綿延,像是盤旋在心中的思緒中一樣。思索許久後,中後段再來到象徵主題變形的副歌,用俠隱初心的動機摻以一點長恨不絕的旋律走向概念,訴說著第三年的日常。

笛子_士瑜這麼說:日升清平·第三年有種故事娓娓道來的感受。在演奏上有兩個特別的地方想和大家分享,第一是樂曲中的調性偶有轉換,因此在演奏的時候會特別留意旋律與和聲進行的相互關係,留意半孔指法的音準。第二是這首樂曲有多件國樂器對話、互動,在交接樂句的時候,有時扮演陪襯,有時擔綱要角, 想想也很像人與人的關係吧!

電吉他_易修這麼說:經過這些歲月,角色的成長已經能背負沉重的使命。電吉他在音色上的安排,營造得略為滄桑,作為襯底之用,清晰但保守的和聲便已足夠;如同塵囂來自重山那頭的遠方,再怎麼脆亮也得蒙上一層風沙。

鼓組/打擊/Bass編曲_捷文這麼說: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到背負的責任更多了,心境也變得比較沈穩內斂,帶著些許愁緒之餘仍然堅定前行。第三年的爵士鼓就是這樣的一個感覺,無論在節奏或是過門都是以俐落、簡單的方式點到為止,在比較低密度的節奏下,與Bass一同維持前行的律動。
如果說日升清平本身的主題,是由笛子從較為活潑、簡短的句子,延伸到較長的線條,作為第一、二年的差異,第三年便是以琵琶帶有點鼻音,加上豐富的演奏技法來呈現成熟的日常。插入段的設計上,也以綿延,不帶有太多情緒波動的葫蘆絲和笛聲作為過場。所有樂器的配置和音色展現都是以有點滄桑的聲音去做演奏,企圖除了在和聲、旋律和鼓組較為被動(與一二年相比)的設計外,也用音色去做「成熟」這件事。一二年相比)的設計外,用音色去塑造「成熟」這件事。

月映良宵.第三年

曲目需求

基本需求與第二年養成曲夜間版「月映良宵」同樣,不過節奏和韻律上多一點身為學長姊的沉穩與成熟感,同時配合第三年的整體氛圍,做出淡淡愁緒與夜間整理心情以迎向隔日。經過白天的勤奮練武後,與夥伴暫歇的夜晚,雖然觸景生情而有了更深的愁緒,但為了背負死去之人的遺志,依然收拾心情以迎接隔日的鍛鍊與迎敵的準備。
使用情境

第三年養成夜間階段以及閣中劇情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笛子/簫:劉士瑜
笙:王維勻
琵琶:余檣
管子:曾榆尹
木吉他:蔡巽洋
鼓/打擊/Bass編曲:蒙捷文
錄音:王維剛 @ 浩世錄音室
混音:徐啟洋

作編曲_沛綾這麼說:月映良宵第三年的功能和前兩年一樣,是與日升清平互相輝映的。在第三年時,木吉他變得更加溫柔而悠遠,並保留指彈的聲響與人味。使玩家在夜晚沈靜時,還能想起與人相處的種種。

鼓組/打擊/Bass編曲_捷文這麼說:夜深人靜時的思緒總是特別多,原本因為日間繁忙所沒有多想的情緒都會在這時回流。月映良宵在此時更顯愁緒,然而還是必須要潛心修習,整理思緒面對明天。在這邊試圖用了比較多層次的配器營造起伏,大幅減少爵士鼓而用中國鼓與鈸類來維持律動與鋪程情緒,直到後段才出現爵士鼓,我很喜歡Ride Cymbal所呈現出的空間感,會讓夜晚的孤寂感又多了一些。

管子_榆尹這麼說:這首樂曲使用了許多古老流傳至今的樂器,「千日管子百日笙」,管子是這樂器是練出來的,需要非常扎實的基本功。民族樂器雖然經過多年的改良及演變,但在器樂的聲線中,還是能強烈感受到音樂背後被保存下來的歷史與人文。

木吉他_巽洋這麼說:月映良宵第三年有悠長、有澎湃,許多不同質地的樂器線條交織,如同成為一名俠客所必備心思縝密與豪情。作為主要襯底的伴奏樂器,試著透過音樂呈現角色心靈,外在與內心的掙扎,多年來的辛苦修行與對未來的壯志在暗夜裡洶湧,錄音時設想如此的心境彈奏著。
與日升清平做為對照,琵琶成為了古箏和揚琴的聲響,笛成為了簫、笙,電吉他成了木吉他,鼓組則大量減少動能,這些都和一二年的對照是以同樣脈絡去執行的。然而在此之外,比較特別的是管子的加入,作為橋中的主要角色,以及後續的副旋律,管子獨有的聲響給予了成熟又不具如嗩吶侵略的特質,疊上了大提琴更結合出一種介於管樂與弦樂的質地,有摩擦也有溫潤與呼吸。

銜枚探秘・第三年

曲目需求

謹慎而嚴肅、以俠氣與正氣驅動主角群深入敵營虎穴一探的氛圍。
使用情境

第三年大部分的探索、解謎等遊戲關卡。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琵琶:余檣
笛子:劉士瑜
二胡:巫劍英
錄音:王維剛 @ 浩世錄音室
混音:徐啟洋

作編曲_沛綾這麼說:銜枚探秘作為陪伴大家探索許多場景時的曲目,在第三年也已經變成需要時時刻刻警惕,準備即將來臨的大戰了。以琵琶作為主旋律樂器,希望利用其演奏做出剛、利、膽戰心驚的心境描摹,但又能不時透露在剛強中的一點柔或綿延。在律動上,也不像一、二年尚保留一點活潑或者變化,而是正正經經地打好板眼,木魚以及鐃鈸的使用,提醒著時間是如此寶貴,陪襯旋律的二胡、簫也不時有顫音持續,營造謹慎中遇到的,萌芽但未成形的危機。

琵琶_檣這麼說:音樂風格詭譎又帶有一絲哀感的銜枚探秘·第三年,對琵琶這件點狀樂器來說並不好演奏。我希望呈現的風格能夠在平鋪直敘的敘事中仍保有線條感,因此控制了演奏音色與氣息,使之更加綿長。同時為保留琵琶剛強中帶有柔性的色彩,加入推音與拉音等左手技術的點綴。

混音_啟洋這麼說:相較於前兩年的銜枚探秘,這次的力道稍微沈重,但依然是一首在探索時會循環播放、提供氛圍而不要太過搶戲的曲子,因此在主旋律的音量上下了一些心思。在編曲的元素上已經相當精練且有效的情況下,再稍微拉出一些樂器的特徵頻段,如笛子的吹氣聲或戰鼓的低頻,就也無需再畫蛇添足了。
第三年的銜枚探秘和一二年的段落設計蠻不相同的,因為這一年,更增添了要進入大戰的氛圍,是以 A1 - A2 - A動機延伸變化1(古箏加上銅管)-  A動機延伸變化2 - B(即將面對大戰,琵琶主題) -  A1 來設計(高八度)。A段大致上是緩慢往下行的,並夾雜半音於一些重點音強調(再加上點重量),A動機延伸變化則漸漸有向上的動能,但仍冷靜克制,音符相對少,B段則除了在鼓組加入了八分音符使推力更足、更加流動外,也讓旋律變得更密,背景時不時也有較高頻的弦樂穿插,使得再度回到A1時的高八度是自然地疊加能量。在縝密的情緒安排下,希望整體步調沈穩卻仍可見許多不尋常。

挾刃臨濤

曲目需求

基本需求與第一年戰鬥曲一般版同樣,不過節奏和韻律上多一點即將面對大戰、山雨欲來的感受,並在保持一般戰鬥曲的躍動感的同時,加入些悲壯的氛圍, 強調生死關頭的危機和宿命感。
使用情境

第三年大部分的一般戰鬥以及部分劇情。

作曲/編曲:楊易修
作曲/編曲:吳沛綾
笛子:劉士瑜
琵琶:余檣
電吉他:楊易修
小提琴:吳沛綾
鼓/打擊/Bass編曲:楊易修
二胡:巫劍英
錄音:王維剛 @ 浩世錄音室
混音:徐啟洋

作編曲/電吉他_易修這麼說:笛子、小提琴、電吉他等不同的旋律樂器相互掩護彼此的不足,而過往旋律主題的再現,暗示初心不曾改變,雖然此刻面對的是更艱難的局面,但只要齊心協力,朦朧的前方仍舊邁得出下一步。

作編曲/小提琴_沛綾這麼說:挾刃臨濤肩負著第三年泛用戰鬥的曲目,設計上回顧了許多過去旋律的再現與變形,例如遊戲主題(俠隱初心、蕩劍騰風)的部分沿用及概念重現、剛鋒破虜及其變奏的部分片段轉化,希望承襲俠之道一貫的脈絡,再塑造出屬於第三年的面貌。

琵琶_檣這麼說:挾刃臨濤作為第三年泛用的戰鬥曲,仍然保有前系列熱血的音樂風格,但編排更見層次,也許是因為第三年的戰鬥曲開啟了這項錄音工程的終局,因此在錄音更有些難捨的情感在,還記得我在錄音室裡更是滿懷不捨的演奏這項配樂的廣板部分,另外,想讓音樂更為激動、澎湃,因此選用琵琶的「搖指」技術展現廣大的旋律線條,希望玩家在邊玩遊戲時,能透過這段配樂對於遊戲更有帶入感。

混音_啟洋這麼說:開頭的吉他直爽有力,但不能搶走彈撥的風采,因此在分頻與樂器定位下了一些功伕。後段有精彩的主旋律輪唱,由笛子、小提琴、電吉他輪流演奏,為了在聲響的刺激與聽覺的舒適度作出平衡,每一句旋律該由誰來當主角、保留哪些頻率等等,著實下了一些苦工。龐大的編制雖然是個挑戰,但也會充滿成就感。
在處理副歌旋律上確實花了不少的時間,要讓不同樂器同時演奏旋律,除了最基本雙聲道的定位之外,在每個樂器演奏時各自加上自己適合、突出的裝飾音(比方說吉他一點點的推弦或者小提琴的抖音),或者在後製時針對頻率上的劃分更加明確,都能達成類似的效果。

孤月凌寒

曲目需求

遠大理想的清高、不為人理解的孤獨以及強敵壓境之下的無可言棄的氛圍。
使用情境

用於主角正式進入楚天碧陣營之後的重要戰鬥,或是以楚派為主要視角進行演繹的劇情橋段。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笛子/簫:劉士瑜
琵琶:余檣
管子:曾榆尹
錄音:王維剛 @ 浩世錄音室
混音:吳沛綾

作編曲_沛綾這麼說:以悠遠笛聲為主的楚派戰鬥曲,象徵著以仁服人、包容世間萬物的崇高理想,就算在現實中需要戰鬥,也不殺。創作時的想像是騎著馬匹,楚天碧帥氣英姿統領人馬的畫面,鼓聲以及弦樂的頑固低音型態是穩固能量的基礎,笛聲是仁俠,管子給予深厚,琵琶是必要時刻的武力。

笛子_士瑜這麼說:這首樂曲正氣凜然,頗有「道」與「善」的質感,在演奏上的氣息調配和演奏抒情風格不同,會刻意使用很多震幅較大的氣陣音來表現出磊落與篤定,同時突顯角色個性與信念。

琵琶_檣這麼說:若說笛聲是丹心仁義的俠客,琵琶聲就是俠客的功夫展現。因此,琵琶在這裡就會是整首孤月凌寒中動能所在,我的詮釋上較偏動感,希望展現絕世武功中活靈活現的狀態。
這首曲子的和聲使用是最單純的,各段的發展皆是以該段的頑固低音作為基礎,且幾乎不變。整首曲子大致上分成兩大部分,但第一部分也有A-B-A的呈現,第二大段比較特別的是,是以第一段A主題的相關動機作為發展,音符較密集,企圖讓整首曲子有一氣呵成的氣勢。

破竹凋梅

曲目需求

以段霄烈一派為視角的戰鬥曲目。段派的核心理念在於以殺止殺,因此全曲強調肅殺氛圍與暴力壓境的感覺。但因他們殺人是為阻止邪惡蔓延,所以曲目主題和出發點依然放在正義的伸張與除惡。
使用情境

用於主角正式進入段霄烈陣營之後的重要戰鬥,或是以段派為主要視角進行演繹的劇情橋段。

作曲:楊易修
編曲:楊易修
笛子:劉士瑜
笙:王維勻
琵琶:余檣
小提琴:吳沛綾
錄音:王維剛 @ 浩世錄音室
混音:楊易修

作編曲_易修這麼說:懷上必死之覺悟,面對最激烈的對峙就能無所畏懼。源自內在的氣焰,在如大兵壓境般的交響樂團鋪陳下一覽無遺:弦樂的主旋律單刀直入,銅管鋪陳沉重的基底,節奏樂器錯縱交織,飛箭如蝗、金鼓連天。蔓延千里的赤地中不存在退路,只有戰勝才是唯一出口。

笛子_士瑜這麼說:這首歌曲的角色擁有為了達成目的不擇手段的性格,樂曲有很多自我矛盾與抉擇後毅然決然行動的氣勢,和聲豐富,在演奏上和楚派戰鬥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對音樂理解之後,會以偏黑暗的情緒去演奏、揣摩角色的心態,技法上設計一些特殊裝飾,在有節奏感的大律動中仍保有長線條的樂句與情緒起伏。

笙_王維勻:感覺作曲家們越來越喜歡在笙的聲部使用花舌元素(就是講西班牙文要用到的那個技巧),滿喜歡這樣聲音聽起來會更帶有一點金屬質感,非常適合打鬥時搭配服用。
和俠之道大部分曲目不同的是,這首曲目的旋律是採取完整一段的形式呈現而非主副歌,除了整段重複兩次以外,段落中的旋律是獨一無二的。另外,本曲也需要相當集中的能量,靠不同的壓縮首發加強打擊的力道,同時也要注意,由於整體節奏的點頗碎,為了避免陷入混亂,在一片點狀聲響中,做出前後層次也非常重要。

冥思幽恨

曲目需求

曲子以復仇為主題,演繹平民對復仇、獲得力量與有能力掌握自身命運的渴望,以及宮主對俠隱閣的私仇。但冥宮當中亦存在主和派陣營以及對復仇行動心懷猶疑與內在矛盾的凌無絕,因此希望這首曲子所演繹的故事,可以包含宮主的仇恨與凌無絕自身對戰鬥的迷惘等層次。
使用情境

主要劇情與對手為冥宮的戰鬥段落。

作曲:楊易修
編曲:楊易修
笛子:劉士瑜
二胡:巫劍英
小提琴:吳沛綾
錄音:王維剛 @ 浩世錄音室
混音:徐啟洋

作編曲_易修這麼說:以來自幽冥之聲開場,冤魂的哭喊聲鋪天蓋地,山雨欲來。曲中屢次轉調以及不斷往深淵墮落的下行音階,都暗示這場戰鬥的迂迴與猶疑。另外,編曲上也加入不同民族的女聲吟唱,在掙扎中嘗試展現本質中母性的面向。

二胡_劍英這麼說:這首對我來說算是演奏時較難詮釋並且極需審慎控制的一首。整體感覺像是負著較沈重的包袱(有具體物件也有無以名狀的部分)前行,可以大口呼氣而切勿落入嘆氣,環境周遭及心頭有許多煩擾卻不能分心、以免不慎失足,心中懷有遠大目標,且將目光放遠、勿過度凝聚也不致鬆散。演奏時彷彿只帶著堅毅的眼神,參與複雜交織的其中,卻是收斂的不利用技巧去修飾或強化任何情緒。聽起來難嗎?

混音_啟洋這麼說:為了充分把鼓的punch催出來,在這首曲子大量使用了動態EQ,讓鼓組除了力道保留以外也不會過於搶佔其他樂器的頻段。在每一段主奏樂器的交替間也設計了遠近的差異,讓每個段落不斷保持新鮮感與刺激。全曲聽完就是一個爽字。
不同樂器間輪替演奏同一個主題旋律、搭配突如其來的轉調,大小調之間巧妙的互換,都能使緊張的氣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首曲目有許多「放空」的小橋段,除了能很自然地緩和過於壓迫的感受以外,也是凸顯「女聲」的重要時候:好比協奏曲處理獨奏樂器的方式,要介紹一個重要的角色進場時,給他適當的空間發揮絕對是必要的。

俠行萬道

曲目需求

揭竿反攻且一往無前的熱血感
與命運的對手對決的宿命感
確立俠道之後不畏強敵的堅定意志
抒情橋段作為情緒轉折與橋接
使用情境

主角帶著夥伴攻回廬山俠隱閣的山頂,並在危機之後浴火重生的反攻橋段。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笛子/簫:劉士瑜
二胡:巫劍英
琵琶:余檣
鼓/打擊/Bass編曲:蒙捷文/楊易修/吳沛綾
錄音:王維剛 @ 浩世錄音室
混音:徐啟洋

作編曲_沛綾這麼說:俠行萬道的象徵由明顯的遊戲主題再現,來帶領大家回憶俠之道的種種。為了展現最高層級的史詩熱血,配以磅礴的交響樂團、太鼓戰鼓和各項國樂器來呈現,中段也有由二胡帶來的,雖有哀傷卻不得不繼續向前行的少年英俠主題,而最後的高潮則是以蕩劍騰風和三俠問道同時並行的主旋律來演繹。希望在這場宿命對決中,不是只有純粹的打殺,而是帶著回憶,帶著理想,帶著所有的情感,明知是悲劇也要向前行的意志,完成自身俠道的使命。

二胡_劍英這麼說:雖是戰鬥時的音樂卻不用刻意營造緊張感,整體的烘托讓二胡可以帶著自信、充滿榮耀和希望的重現過去的精彩片段,並展現了二胡在過往配樂時出現的種種角色,剛強而柔韌、能協助堆疊也在許多時刻從眾多樂器中穿出、升起。能以二胡演繹這些旋律,讓演奏者和樂器都感到很踏實滿意的存在!

鼓組/打擊/BASS編曲_捷文這麼說:最後的戰鬥對玩家來說心情必定是最為激昂的,史詩在此即將劃下句點,在這首曲子彷彿再次走過了整段旅程,華麗的編曲與段落安排自不在話下,滿滿的打擊在製作過程也像是在打最終魔王一樣的激動。這首曲子的打擊應該是整部遊戲中空間感最為廣闊的,頻率分布也是最廣的,高中低頻不同的打擊群妥善配合,製造的節奏音牆是史詩不可或缺的元素。

混音_啟洋這麼說:相較於冥思幽恨的沈重節奏組帶來的爽感,終戰曲希望藉由元素的再現與層次的堆疊,為這部作品做一個收尾與回顧,因此在旋律線的表情(automation)與平衡特別下了許多功夫。同樣的節奏組在中低頻的力道、彈撥的彈性也要好好照顧。整首曲子本身編曲便有豐富的層次變化,順著歌曲的層次製造方位與距離上的遠近、寬窄變化,再好好讓每一句旋律被聽到,我的工作就差不多完成了。
俠行萬道最重要的便是將俠隱初心的主題提升到最高的層次,還分別以不同調性呈現。最困難的便是段落結構安排,前面的段落雖需要足夠的力道推進,又不能搶過主題,在和聲上和配器的音色音域、鼓組上都試圖做出足夠的差異 - 如二胡及弦樂團的 16 分音符帶有滄桑的推進力與後來笛聲的悠揚輝煌差異便很適合,再搭配遊戲主題中重要的 5 - 1 - 5 三個弱起標誌動機,從小調轉為以大調為主的英雄感和聲,輔以銅管副旋律疊加氣勢,希望帶給大家史詩中不同層級且不斷推進的感受。

俠隱初心·片尾

曲目需求

與夥伴道別並為理想各奔東西的離別,並對波瀾壯闊的冒險已成如煙往事的悠揚而感到惆悵。
使用情境

遊戲片尾播放玩家在本輪遊戲中得到的結局圖時。

作曲:吳沛綾
編曲:吳沛綾
笛子/簫:劉士瑜
二胡:巫劍英
琵琶:余檣
鼓/打擊/Bass編曲:蒙捷文
錄音:王維剛 @ 浩世錄音室
混音:吳沛綾、徐啟洋

作編曲_沛綾這麼說:三年的生活在此時告了一段落,但也不是全然的結束,若追尋俠之道的意志永存,則這一切便有了意義。曲中穿插了俠隱初心的主題,以及少年英俠的段落,讓回憶的吉光片羽在這些由笛子、二胡、琵琶為主的音符中被捕捉,帶著成長後的酸甜苦辣好好踏上旅程。希望大家永遠記得初衷,帶著這樣的姿態畢業,然後展開新人生,而時不時,還可以再回來體驗這三年的滋味喔!

笛子_士瑜這麼說:在片尾曲中由曲笛帶出故事,接著梆笛擔任主要敘事的主旋律,搭配上簫的音色,有種新舊回憶的揉合感觸。在演奏技巧上多以長線條、抒情呈現、不特別加花變奏,而是以哼唱的方式處理。這首片尾曲帶給我滿滿的「回首」感覺,點滴在心頭,有難過、有感謝。回首在這個地方遇到的人事物,在旋律的帶領之下,再好好地回想一次,也在音樂中和這些經歷致意。偶爾經歷夥伴的去留、任務的開始與結束,劇情推進,望著大家的身影,我也繼續走屬於自己的路;感謝相聚時光,珍重再見。

二胡_劍英這麼說:開頭由笛子和彈撥領入、渲染氣氛,再交由二胡娓娓道來……一直覺得故事最棒的是有夥伴一起參與,回憶過往時,像這樣二胡一句、笛子一句,大家再互相附和、補充的一起說著,透過不同樂器的個性、音色和演奏者的詮釋把故事說的精彩!
參與第一年到第三年的配樂,曲風、曲情隨遊戲故事發展至豐富多變,當下或許激昂或許憂傷或許是離散後又再相逢,過後都滿足於回首時仍能看見初心、珍惜緣份!以演奏配樂來參與故事是很令人上癮的~

鼓組/打擊/BASS編曲_捷文:隨著開頭的笛聲,已經可以想像結尾時,夥伴們相互道別的情景。在這段旅程中玩家與角色都一同成長了,即將結束遊戲回到現實生活,複雜的惆悵感在有時甚至是有點突破第四面牆的。這首曲子的節奏少而簡單,甚至只在重現主題曲的時候才出現爵士鼓,爵士鼓是俠之道裡面一個重要的樂器,它具現了俠之道的朝氣感,從遊戲的最開始,一直到最後都帶著玩家一同前行。
片尾延續著終戰曲的旋律片段,如遊戲主題、少年英俠以及終戰自己獨有的二胡推進主題,再做成比較惆悵悠遠的版本,其中弦樂的快速音群都轉變為長線條的句法,鋼琴也不像終戰佔有自己的特定音型,而是分解和弦,以烘托主旋律為主,將最大的空間讓給這些帶給玩家回憶的主旋律們,也盡量用樂器最舒服的音域去呈現,企圖把最深層的感受都完整表達在這些旋律以及搭配的和聲之中。